前言
炎癥性腸?。↖BD)是一種復雜的慢性腸道疾病,包括潰瘍性結腸炎(UC)和克羅恩病(CD)等,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擾。其癥狀多樣,如腹瀉、腹痛、便血等,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,還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。近年來,隨著醫(yī)療技術的發(fā)展,新的治療方法不斷涌現,但 IBD 的管理仍然面臨挑戰(zhàn)。
今天要分享一篇由世界胃腸病學雜志近期發(fā)表的文章,主要介紹了糞便鈣衛(wèi)蛋白(FC)和內鏡評分在炎癥性腸病(IBD)臨床實踐中對于評估黏膜愈合的重要性,包括它們在預測疾病復發(fā)、監(jiān)測治療反應、區(qū)分疾病活動度等方面的作用。
核心內容
一、黏膜愈合(Mucosal healing,MH)的重要性:在炎癥性腸?。↖BD)管理中,實現 MH 是關鍵治療目標,可預防疾病進展、減少復發(fā)、住院、手術、腸道損傷和結直腸癌風險。糞便鈣衛(wèi)蛋白(FC)水平和內鏡評估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手段。
二、FC在IBD中的作用:
1、診斷與監(jiān)測:是IBD早期診斷、鑒別診斷(與腸易激綜合征)、復發(fā)監(jiān)測、治療監(jiān)測和評估MH及組織學愈合的重要生物標志物。
2、預測復發(fā):在臨床緩解患者中,FC水平升高與復發(fā)風險增加相關。
3、與治療反應的關系:治療后FC水平的變化可反映治療效果,如UC患者治療后FC≤250μg/g 與更高的臨床、內鏡和組織學緩解率相關。
三、內鏡評分在IBD中的作用:
1、評估疾病活動度:內鏡檢查是診斷、管理、預后評估和監(jiān)測IBD的重要手段,多種內鏡評分系統(tǒng)用于評估黏膜改善情況。
2、預測復發(fā)與預后:內鏡評分可預測疾病復發(fā)。內鏡緩解與更好的預后相關。
3、組織學評估:內鏡檢查結合組織學評估可更全面了解疾病活動度,可預測UC患者臨床復發(fā)。
四、FC與內鏡評分的關系:兩者聯(lián)合應用可提高對IBD患者疾病活動度、復發(fā)風險和治療反應的評估準確性。
糞便生物標志物與IBD患者的黏膜愈合
FC是由S100A8和S100A9組成的鈣結合蛋白,主要來自中性粒細胞,具有抗菌活性和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作用,也可由單核細胞、樹突狀細胞等表達。
FC 在 IBD 診斷與監(jiān)測中的應用:FC是IBD敏感標志物,與內鏡評分和MH密切相關,可用于IBD的初始診斷、與腸易激綜合征的鑒別診斷、確認IBD復發(fā)及監(jiān)測治療,其濃度與黏膜炎癥程度相關。治療期間定期監(jiān)測FC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,如治療后FC未下降或升高,可能提示治療調整。臨床緩解患者中FC升高與復發(fā)相關,不同研究提出了多種FC臨界值預測復發(fā),如UC者FC≥150μg/g時復發(fā)風險增加,CD患者類似。
UC患者:FC與臨床癥狀、內鏡活動度及組織學愈合有一定相關性,可預測復發(fā),監(jiān)測治療反應,臨界值在不同研究中有差異,一般認為FC<150μg/g提示緩解,150-250μg/g 為灰色區(qū)域,>250μg/g提示活動期。
CD患者:FC與UC患者類似,FC可監(jiān)測疾病活動、預測復發(fā)、評估治療反應,如在有癥狀緩解且內鏡緩解患者中,FC<150μg/g可排除炎癥,避免內鏡復查。
組織學愈合:UC患者中FC與組織學活動相關,不同研究提出了多種FC臨界值區(qū)分組織學緩解與活動,如82.7μg/g可預測組織學愈合。
術后復發(fā):可識別CD患者術后復發(fā),臨界值為100-150μg/g,AGA建議低復發(fā)風險患者FC<150μg/g可避免內鏡評估,高風險患者需內鏡評估。
FC 檢測的注意事項與局限性:樣本采集(在家中、足量、首次排便、避免污染)、分析(避免藥物影響、及時處理)和檢測方法等方面。年齡、生活方式、肥胖、藥物等因素可影響FC水平,且FC升高也可見于其他炎癥性疾病,特異性有限,在100-250μg/g 范圍內需結合其他方法評估疾病活動。
內鏡評分與IBD患者的黏膜愈合
內鏡檢查是IBD患者診斷、管理、預后評估和治療并發(fā)癥的重要手段,可直接觀察黏膜情況,獲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查,對于評估疾病活動度、治療反應和監(jiān)測復發(fā)至關重要。
常用內鏡評分系統(tǒng):UC的Mayo內鏡亞評分(MES)、潰瘍性結腸炎內鏡嚴重程度指數(UCEIS)和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鏡嚴重程度指數(UCCIS),CD的克羅恩病內鏡嚴重程度指數(CD-ESI)和簡化內鏡評分(SES-CD)。
評估疾病活動度:內鏡評分可量化黏膜炎癥程度,指導治療決策,如內鏡活動提示需要強化治療,緩解則可考慮維持治療或降級治療。
預測復發(fā):較高的內鏡評分與復發(fā)風險增加相關,如UC患者MES1或UCEIS 較高者復發(fā)風險高于MES0或UCEIS 較低者。
預后評估:內鏡愈合與長期預后改善相關,如CD患者實現內鏡愈合可減少并發(fā)癥和手術風險。
內鏡檢查的局限性與改進措施:評估參數相對主觀,可能導致觀察者間一致性較低,尤其在經驗不足的內鏡醫(yī)師中;不同內鏡評分系統(tǒng)存在一定局限性。中央內鏡閱讀以減少觀察者間差異,人工智能技術可提高圖像質量和評估準確性。
結論
MH是IBD管理的關鍵目標,FC和內鏡評分是評估IBD患者MH的重要工具,對預測復發(fā)、指導治療和監(jiān)測疾病進展具有重要意義。兩者聯(lián)合應用可提高評估準確性,但在臨床應用中需注意其局限性。